咏早梅
何逊〔南北朝〕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扬州的林园中最能标志季节变换的,莫过于那令人惊叹的梅花。
它不畏严寒,顶着霜雪,在道路旁傲然绽放,仿佛是为了映衬这寒冷的冬日而特意开放。
它的枝条横斜在却月观外,怒放的花朵掩映着凌风台。
清晨时分,它仿佛在为长门宫中的寂寞之人洒下哀愁之泪;而到了夜晚,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梅花应该也知道自己会早早凋落,所以赶在孟春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注释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林园。
标:标志。
物序:时序,时节变换。
拟:比,对着。
却月观:扬州的台观名。
简析
《咏早梅》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凌寒独放的梅花,歌颂了梅花傲雪凌霜的高洁品质,同时借咏梅来表现诗人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显露出其不趋炎附势、疏枝独立不失气节的品德。全诗运用大量拟人的手法,把情、景、理相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有理,形成一种完美的交融;将梅花作为诗人的化身,成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四月,何逊任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尚书水部郎。次年早春,诗人看到寒风中唯有梅花凌寒独放,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陈君慧·古诗三百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01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诗。
诗一开头就标出兔园是因为建安王萧伟与梁孝王刘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史记·粱孝王世家》云:“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而建安王萧伟《梁书》本传云:“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建安王萧伟的芳林苑,恰似
何逊
何逊(466年—519年),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135篇诗文 81条名句
咏双燕二首·其一
鲍照〔南北朝〕
双燕戏云崖,羽翮始差池。
出入南闺里,经过北堂陲。
意欲巢君幕,层楹不可窥。
沉吟芳岁晚,徘徊韶景移。
悲歌辞旧爱,衔泥觅新知。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南北朝〕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 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西洲曲
佚名〔南北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