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代东武吟

鲍照 鲍照〔南北朝〕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
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
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
密途亘万里,宁岁犹七奔。
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
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
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人啊,请不要这么大声的喝斥我呀,小人有话要说。
我虽出身贫寒,但却被官家征入行伍。
先参加的是张骞将军的队伍,在黄河源头一带征战。
后来又追随李蔡轻车将军,把敌人赶出我们的边塞。
最近的路,我们也走了万里;最安静的年头,也多次奔命。
我们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鞍甲上面;我们所有的才思都历尽了严寒酷暑。
但是随着主将的去世,那些旧部即便侥幸没有战死也都如我一样无功而散。
朝廷上的时事,可谓风云变幻;我们的论功行赏还有谁来关注。
年轻力壮的时候离开家乡为国征战,年老体衰、穷困潦倒时才返回家乡,无依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东武”,泰山下小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县。“东武吟”和“泰山吟”、“梁甫吟”同类,是齐地的土风。该篇假托汉朝老军人的自白,来讽谏当时的君主。

  诗歌的前半部写老军人对当年战斗生涯的回忆,他南征北战,在戎马倥惚中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后半部表达他老年遭弃置的愤懑和悲伤:“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这位当年立马横刀的老英雄,如今不得不“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屯”。他喟然长叹:“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对比,把主人公心灵深处的痛苦展示出来。

  这首诗还表现了老军人即使身处逆境,仍思报国的精神。在诗的结尾,他以“弃席”、“疲马”自比,向君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鲍照一生潦倒,却心系国家命运。此诗为作者假托一个汉代有功老兵的口吻,讽谏当时的君主不要抛弃有功之人,应为影射当时名将檀道济的悲惨遭遇。檀道济于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终为宋文帝所害。鲍照当是有感于此,故拟乐府古题而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韩兆琦主编,文史英华·诗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42页
2、 任昭坤著,中国军事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1,第196页

简析

  《代东武吟》是一首五言乐府诗。此诗以一个老兵的自述,写出汉代一个有功军人老来还家的困苦境遇以及他的怨恨和希冀,从而反映出汉代兵役的繁重和征夫戍卒的不幸遭遇。诗中先着重描绘老兵长期转战南北、备尝艰辛的经历;后写老兵年老被遗弃的困苦境遇和内心的怨恨愤递;最后四句用晋文公和田子方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希望,含有讽谏之意。全诗通篇皆为主人公自述,从往昔叙起,以时间为序,显得如话家常、亲切感人。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252篇诗文  39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赠王桂阳

吴均 吴均〔南北朝〕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移病还园示亲属诗

谢朓 谢朓〔南北朝〕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丽人赋

沈约 沈约〔南北朝〕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