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灭火
刘义庆〔南北朝〕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便离开了。离开不久后,这座山发生大火。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飞到有水的地方把自己的羽毛沾湿,然后飞去洒在火上。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行为善良,都是我的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天神赞扬它的行为并深受感动,就帮助鹦鹉把火灭掉了。
注释
集:栖息。
辄:总是。
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
念:想。
濡羽:沾湿
启示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2.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
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
简析
本文出自刘义庆的《宣验记》,为一则宗教故事,据《宣念记》改写。这则寓言赞扬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体现了鹦鹉注重友情,写出它看到朋友受难,虽然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助朋友,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朋友的美好品质,说明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一片诚心。
刘义庆
刘义庆(403年 - 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37篇诗文 208条名句
蔡伦造纸
范晔〔南北朝〕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咏落梅
谢朓〔南北朝〕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盲人摸象
《大般涅盘经》〔南北朝〕
昔印度有瞽者四,相友善。然各自命为智者,人亦因以智者目之。一日,四瞽者立谈道左,有声跫然而至,询诸人,知其为象也。其一人日:“象之形究何若,吾辈向者徒事臆测,今日可实验而知矣。”众皆日:“善。”于是相继而至象前,扪其体以测其形。四瞽者:一长而伟,立于象侧,扪其身,上下左右,摩挲殆遍,觉坦然一片也。一短而小,拊象之足。第三人握象鼻。第四人仅触象齿。既而各举象之形以相告。长而伟者曰:“象之形殆如墙,广而平,岸然而高者也。”短小者进而斥之日:“象之体若树干。汝以为墙,不亦谬乎!”第三人曰:“象之形,非墙非树,有类水管。”第四人前致词:“汝三人何其各逞己见,而比拟不伦也!夫象,其润如玉,触手可爱,直一长梃耳。”四瞽争辩,纷呶不已,旁观者皆大笑。